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普外科和胃腸外科Berger醫生,于今年3月14日在《國際結直腸病雜志》在線發表了一篇論文,題目是“病理因素在結腸癌長期生存率方面的影響比腫瘤發生的部位更重要”,論文將正式在6月的紙質雜志發表。
通訊作者David L. Berger,每年做800例手術,主要采用腹腔鏡手術的方式
近段和遠段結腸癌在流行病發病率、臨床表現和病理特征是不同的。Berger醫生這項研究的主要目的,評估右半結腸癌、橫結腸癌和左半結腸癌在發病率和腫瘤學結果上的影響,
用回顧性研究方法,對從2004年到2014年間做過結腸切除術病人展開研究。應用Cox比例風險模型,對總體生存率(OS)、疾病特異性生存時間(DSS)、以及無病生存時間三項預測因子進行評測。
收錄了1189個病例。右半結腸切除(RC)病人共618例,主要特點為:以老年人為主,而且女性占絕對優勢,并且伴隨疾病的發病率很高。
左半結腸切除(LC)病人共454例,主要特點為:臨床表現明顯,采用腹腔鏡手術的比率很高。
橫結腸(TC)病人共117例,主要特點為:常常需要做多臟器切除,而且需要增加一天住院,并發癥比率更高 (RC 35.6% vs. 43.6% vs. LC 31.1%, P=0.032)。
雖然三組腹腔感染/瘺的發生率相當,但是左半結腸切除術病人因為瘺而需要再次住院,采用手術方式治療。
右半結腸切除病人RC,病理學顯示腫瘤分化更差而且微小衛星灶更加不穩定。Kaplan-Meier曲線證實,右半結腸手術病人5年總體生存率最差(RC 73.%;TC76.2% LC 80.8%, P=0.023)。
盡管這樣,經過數據校調之后,OS、DSS和DFS在腫瘤的發生部位上,沒有顯著差異??傮w生存率OS作為形態基準比較特征的話,病理特征是唯一與預后獨立相關聯的因素。
作者最后認為,結腸癌發生部位無關乎生存率和復發率,但是病理學上的差異,超越了病理分期,對病人的預后影響顯得更加顯著更加重要。